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目标与标准
1.1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围绕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需求,聚焦广西船舶与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服务海洋油气勘探、海上风力发电、海洋养殖装备等广西重大产业需求,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较高人文科学修养和创新意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的教学、科研、设计、生产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船舶与海洋工程类专门人才。
1.2学位标准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力学、控制等基础理论和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系统的专门知识;基本掌握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学术前沿动态;能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地解决本学科相关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工作成果;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作风和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3.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值分析和试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分机和部件研制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编程技术。
二、基本条件
2.1培养特色
本学位点面向广西船舶及海洋装备制造行业,培养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生产制造、检测及运行管理等方面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建设成为广西区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本学位点现有两个主要培养方向:
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制造技术、新船型开发技术等;
2.轮机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轮机设计与优化、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船舶轮机自动化与智能化、船舶动力设备的维修与保障等方向。
2.2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现共有硕士生导师24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占比87%),其中2人在其他院校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
2.3科学研究
近三年学位点各类型科研项目数量较多,科研经费充足,共主持立项纵向科研项目24项,到账经费268万元,横向项目立项21项,到账经费271.8万元。学位点现有导师队伍中,近三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1篇,其中SCI论文11篇,EI论文5篇,中文核心13篇。
2.4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依托北部湾大学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原有依托机船学院所建设有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广西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厅局级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北部湾近海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钦州市船舶先进设计制造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平台,具有了充足的教学实践资源供研究生学习实践。同时,机船学院与广西银翼科技有限公司于2020年共建了联合培养基地“船舰载无人机发动机高层次双创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与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于2021年共建的“船海工程先进设计制造高层次双创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丰富了研究生的教学实验平台,让研究生有机会进入企业参与进科研生产一线的实践中,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实践平台。
2.5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针对研究生培养设立有完善的奖助体系,根据相关制度文件,研究生共享有下列奖助学金项目支持:
(1)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每人每年资助6000元,覆盖全体研究生;
(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每年一评,共分为3个等级,一等奖8000元/人,二等奖5000元/人,三等奖3000元/人,按综合成绩10:20:50比例发放,覆盖80%研究生;
(3)研究生生活补贴,每月最低300元/人,共发放10个月,由研究生导师发放。
三、人才培养
3.1招生选拔
本学位点2021年首次招生,共招收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0人。现阶段本学位点一志愿报考的考生较少,生源主要以外校调剂学生为主,今后工作中将着重提升本校学生的报考意愿及学习水平,同时加大校内外考研宣传力度,努力提升学位点的影响力及一志愿报考率。
3.2思政教育
根据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研究生共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两门课程,另有《高等结构动力学》课程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学位点设有分管研究生工作副院长、专职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研究生辅导员等职务来全权负责学位点研究生各项管理事宜。
3.3课程教学
根据国家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及本学位点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本学位点共开设有下列核心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数值分析、最优化方法、数学物理方程、矩阵分析;
(2)专业技术课程:船舶先进焊接技术及应用、现代控制技术、高等结构动力学、机械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海洋工程结构、船舶水动力性能分析及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
(3)公共课程:科技活动及学术规范。
相关课程任课教师资格均符合《北部湾大学研究生任课教师管理办法》要求。
3.4导师指导
本学位点导师队伍建设严格依照学校关于导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相关文件进行,导师资格评选遵循《北部湾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的要求,综合考虑导师的项目主持、论文发表等情况进行评审,每年评选一次新增导师资格,每三年对原有导师资格进行重新评估;导师招生资格评选遵循《北部湾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定办法》的要求,依据导师在研的科研项目等因素对导师当年招生资格进行评审,每年一评;行业产业导师选聘依据《北部湾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管理办法》。
3.5学术交流
2021年学院共邀请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学术报告10场次,均有本学位点研究生参与。均有本学位点研究生参与,研究生在讲座上与专家进行了学术进展及科研能力培养等内容的交流,收益良多。
本学位点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学习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进展和成果,与先进同行交流科研经验。学院设有资助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项目的经费支持,全额报销研究生参会期间的出行、食宿等费用。
3.6论文质量
本学位点根据学科性质,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论文答辩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要求。
1)论文评审主要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2)攻读全日制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3)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专家的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应由5-7位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3.7质量保证
校研究生处制定了《北部湾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湾大发〔2021〕84号),严格规范了硕士研究生学位申请工作流程及质量保证机制,本学位点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严格准寻文件中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要求,由学院相关专家组成的学术分委员会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此外,学院学术分委员会也对导师遴选,导师、研究生师生双选,研究生教学、奖助学金评定、研究生日常管理等培养管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3.8学风建设
本学位点开设有《科技活动及学术规范》课程,属于必修科目,对全体研究生科学进行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意识。同时,学院学术分委员会也对研究生学术活动进行严格把关,在论文开题、中期答辩、学位论文答辩等多项环节中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等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检查,严格按照学校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相关文件要求进行监管。
3.9管理服务
学位点研究生管理人员配置齐全,分工明确,学院配置有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副院长,负责主管研究生管理工作;又设有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岗位负责执行具体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事宜;另有学校学工处设置研究生辅导员岗位辅助研究生管理。
3.10就业发展
本学位点将毕业生就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建立了由校领导、学院党政领导、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组成的人才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机制,由校、院领导带队开展“访企拓岗”工作,与用人单位确定人才需求并收集用人单位对本学位点毕业生质量反馈;由导师担任学生就业推进工作第一责任人,引导研究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机会;由辅导员等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即时追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并通过班级QQ群等方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四、服务贡献
4.1科技进步
典型案例:船舶中组立板架结构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典型的船舶格子间中组立板架结构包含平、立、横、包角等多种位姿的角接缝,由于结构件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较低,采用传统的示教再现型焊接机器人无法获得成形良好的焊接接头,长期以来仍依靠熟练焊工手工或半自动焊实施作业。为提高关键工位焊接机器人自主性和智能化程度,项目组在对区内外船企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立足自主创新和联合攻关,突破焊接机器人总体设计、焊缝自动识别、路径规划、自主寻位、自动跟踪、系统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一套船舶中组结构智能焊接装备,在区内外4家骨干船厂示范应用和推广,实现销售收入1700多万元,实现利润50多万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200多万元。该成果获2021年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4.2经济发展
以国家和自治区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项目“绿色高效智慧平陆运河”重大战略为导向,针对广西江海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航运绿色发展的需求,开展江海联运船舶绿色设计与先进制造、船舶流动污染源智慧监测研究,突破绿色生态标准船型设计、船舶建造智能化焊接与涂装、船舶流动污染源在线监控等关键技术,为促进我区江海河流域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港航经济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