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概况

作者:黄文东编辑:点击数:时间:2024-10-14
A A A

一、历史沿革

北部湾大学高等教育办学始于1977年秋。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宣布恢复高考,原创办于1973年9月8日的钦州地区师范学校,当年招收77级物理、数学、史地、中文、英语、化学6个普通专科班(计359名新生),1978年1月入学,开启了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先河。学校先后更名为钦州地区教育学院、广西师范学院钦州分院、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为本科学院——钦州学院,2018年11月设立北部湾大学。随着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加快,2008、2010、2013年,学校依托原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先后开设自动化、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3个工科类专业。2014年,学校成立海运学院,同年秋海运学院获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2015年招生)。2015年4月3日,为了加大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将自动化、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4个本科专业组建成立了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开办28个教学班,全日制在校生1192人。2015年秋增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2016年招生),2021年增设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并招生。2018、2019年先后获得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两个硕士学位点并获招生。截至2024年6月,已经毕业校友4540人,其中硕士毕业生108人。

2013年7月,为了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学校设立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工程训练课程,面向社会培训工程类技术人员,承担工程类职业资格培训。2018年6月,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和工程训练中心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行模式,保留“工程训练中心”公共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2018年12月,学院名称更名为北部湾大学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仍保留“北部湾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牌子。

二、基本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正高级职称人员13人,副高职称人员24人,中级职称人员3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职工21人,硕士学位教职工39人,在读博士5人,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5人,省级称号人才2人,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有外聘学科、学术专家8人、企业导师20余人。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船舶工程系、海洋工程系、工程训练教研室、实验中心,现有48个教学班(含研究生6个班),有全日制在校生2019人,其中本科生1867人,硕士研究生152人。现有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现代产业学院、中国—东盟智慧港口综合枢纽技术创新学院、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等省级教学平台3个,有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1个。

三、学科专业建设

现开设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自动化、车辆工程6个本科专业,有机械(专硕)、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得自治区博士立项建设点(B类)。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批为广西一流学科(B类);机械工程专业获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获认定为自治区一流学科专业;《工程制图》、《工程训练Ⅰ》等2门课程获认定为广西一流本科课程。《工程训练Ⅰ》《工程训练II》被评为全区高校课程思政课程。教师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师参加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课程思政正高组三等奖1项。

四、教学科研平台

1.教学平台建设。拥有自治区级教学平台2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入选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并于2023年获推荐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2024年2月,中国—东盟智慧港口综合枢纽技术创新学院获得自治区级技术创新学院立项建设。

2.科研平台建设。现牵头建设省级科研平台2个:即广西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建设市厅级科研平台3个:广西北部湾近海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钦州市重点实验室“船舶先进设计制造实验室”和钦州市“互联网+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省级科研平台2个:广西交通运输智能装备科技创新联合体、广西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式研究基地。与中船集团第十一研究所共建“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钦州基地”。

3.基础实验室建设。近年来,学院及配合学校建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室、制图实验室、汽车整车实训室、汽车电子设备与电子控制系统实训室、铸造实训室、船舶结构实验室、船舶虚拟仿真实验室、船海水动力实验室(卧式循环水槽)、基础力学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和检测技术及传感器实验室等实验室20多个。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室设备总值1.3亿元人民币,其中卧式循环水动力实验室600多万元,成为全国高校最大功能全的卧式循环水槽实验室,为学科专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五、科学研究

近3年来,学院以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船舶造修数字化、智能化、深海油气开发、海上风电装备设计制造、机械、新材料等领域方向展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项,承担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等省部级课题30多项,承接各类市厅级和横向课题100余项;发表SCI、EI、中文核心等高质量学术论文10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授权40多项;研究成果在广西区内外20多家企业实施应用,产生经济效益约1.73亿元,先后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船海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团队为校级科研工作先进团队。

六、人才培养

多年来,学院始终努力抓住“海洋强国”、“造船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区”等重大战略机遇,着力凸显海洋性、应用型和国际化办学特色。学院紧紧围绕“机”和“船”做文章,全面提升学院服务“向海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起抓、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促。高度重视学生学科竞赛,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近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30余项、国家级二等奖70多项,省级一等奖80多项、省级二等奖150多项,省级三等奖200多项。连年就业率达92%以上,学院评为学校就业创业先进集体。

七、开放办学与社会服务

大力推进产教学研协同育人。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先后与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船十一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南宁研究院、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广西能源集团、广汽汽车集团、南宁现代产业园、中国-广西自贸区钦州港片区、钦州钦州绿传科技有限公司、广西银翼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奥佳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任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兼任学生课程教学、课程建设、毕业设计导师、学科竞赛等工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行业法律规范意识和毕业适应能力逐年提升。

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2017年起,机械工程专业招收来华留学生,国内学生各专业增设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课程。学院大力引进国(境)外优秀人才、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全英文教学和双语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学校与美国东密歇根大学在校共建的东密歇根联合工程学院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等专业全英文授课、毕业设计导师等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学生选修越南语、泰语东盟小语种课程,鼓励学生申请或考取出国研学、留学资格,不断拓展师生国际视野,夯实国际化办学基础,提升国际化意识和能力。

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获得国家职业鉴定资质培训和认定项目30多项,其中机船学院获得10多项主要有:初级、中级、高级的车工、铣工、钳工、电工、焊工、汽车维修工、制图员、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装配调试员、钢筋工、架子工、锅炉设备检修工、制冷空调系统安装维修工、锅炉操作工等。近年来,先后承担社会技术工人、产业技术员上岗培训、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大赛30多场次,2200多人次。大型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推进引企入校协同育人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服务和推动北部湾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学院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办学规模与学院发展相协调,优秀人才聚集,团队优势明显,教学科研氛围浓厚,本、硕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具有港航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学科特色鲜明的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为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和钦州篇章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