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简介 >> 正文

学科建设

北部湾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实施广西一流学科项目简介

作者:杜东升编辑:黄文东点击数:时间:2025-01-15
A A A

一、服务国家与广西重大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进一步明确了海洋强国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凸显了海洋事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2021年、2023年视察广西时作出“打造向海经济”“大力发展向海经济”“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重要指示。广西党委、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利用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机遇,出台《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重要文件;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向海经济发展,已成为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引擎。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资源开发的依托与基础,国家《中国制造2025》《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将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着眼于北部湾经济发展组建成立中船广西公司,并定位为“面向南海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重要制造基地”,将海洋油气平台、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海洋牧场装备、LNG船等产品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北部湾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广西“海洋强区”“向海经济”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加强广西急需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着眼于广西海洋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共性问题,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原创性与突破性研究;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激发学科建设内生动力和活力,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带动涉海学科专业群快速发展,积极加强产学研用政合作,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1)聚焦产业需求,凝练学科方向,提升服务能力

学科聚焦广西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服务海洋油气勘探、海上风力发电、海洋牧场、绿色临海(临港)工业等广西重大产业需求,坚持开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应用技术开发,打造了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环境与船舶装备状态监控及故障诊断、现代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等3个研究方向,支撑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快速发展;与广西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船广西、中石油广西等企业合作,承担科研课题70项,研发装备、专用软件13套,成果在30多家单位应用,获省级科技奖项,创造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高

学科始终以学生为本,突出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深化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充分发挥船舶、机械、电子等学会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创业项目,荣获省部级以上学科/双创竞赛奖励136项、广西教学成果奖8项;与中船广西公司等合作开展学科建设,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增设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有效支撑硕士点建设,满足广西行业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中船广西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广西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船舶与海工装备现代产业学院,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辐射带动效应突出

学科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优势特色专业为基础,构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群,带动了机械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特色专业发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交叉渗透,打造新工科,组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环境与船舶装备状态监控及故障诊断、现代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等3个学科团队,并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4)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

通过聘请外籍专家、举办与参加国际会议、出国访学等方式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科建设国际化视野;积极面向东盟推进留学生教育,在校留学生达200余人,开设双语课程12门;努力探索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设立“北部湾大学东密歇根联合工程学院”,填补广西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领域空白。2024年北部湾大学牵头申报的“中国-东盟智慧港口综合枢纽技术创新学院”以及作为第2单位参与共建的“中国-东盟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学院”获自治区教育厅立项建设,将有助于深化学科与东盟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对培养国际化高层次技术人才、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战略对接以及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该方向针对船舶及海洋制造业的重大需求,致力于船舶及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主要在5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主要围绕近海边际油田勘探开发,开展新型海洋平台设计技术研究,围绕绿色西江开展新能源船型开发、制造与安全运维技术研究;2)船舶焊接工艺及装备:主要开展船舶焊接工艺设计与优化、焊接过程数值模拟、基于机器人视觉伺服的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3)造船工艺数字化设计与仿真:主要开展装-焊-涂一体化设计、虚拟制造仿真、精度测量与模拟搭载、水火弯板智能建模与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4)船舶及海洋结构物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针对船舶及海洋结构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重点开展船舶及海洋结构物的承载力、疲劳断裂、总纵强度等研究;5)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主要开展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中电网波形畸变、抑制等问题以及船舶多能源电力系统的逆变技术、微网能量优化管理的研究。

(2)海洋环境与船舶装备状态监控及故障诊断

针对北部湾海上通航安全、船舶安全运营、沿海港口与航道建设等重大需求,致力于船舶通航安全保障、近海环境保护与修复、船舶装备故障诊断、海洋工程混凝土性能及海洋工程结构健康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1)通航环境与安全保障:主要研究海上通航环境要素特征及其对通航安全的影响、通航安全保障技术;2)近海环境保护与修复:结合广西沿海港口与航道建设、滨海新城开发等,围绕码头建设、航道规划、滨海城市岸线景观再造、海岸环境保护与修复、水质智能监测等内容开展研究:3)船舶装备故障诊断:开展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船舶装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技术研究;4)船舶柴油机性能优化和排放控制:开展以环保节能为目的的船舶电控柴油机工作过程、系统优化匹配的实验和仿真研究以及船舶柴油机新型排放控制技术及相关机理的研究;5)海工混凝土性能及海工结构健康检测评估:开展适于北部湾高温、高湿、高盐复杂环境的新型海工生态混凝土材料及力学性能研究,海洋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状况综合健康检测评估技术,海洋工程结构健康检测评估技术,海洋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涂层体系防腐技术等研究;6)船联网与船用AGV:开展适应现代航运需求的船联网相关技术及船上智能服务 AGV 的研究。

3)现代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针对北部湾海洋环境特点与资源开发需求,致力于适于北部湾海洋资源开发的现代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的研发,促进北部湾海洋资源有效开发。主要从下面4个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1)针对北部湾海洋风电开发技术需求,开展海洋风电基础优化技术、智能运维系统与装备、整体安装技术及桩基防护技术等研究;2)滨海油气储运设施安全防护及评估:围绕北部湾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储存、运输及绿色化工的需求,开展海洋环境下油气井井筒力学分析及完井优化研究;开展海洋平台晃荡条件下油气处理及储运技术研究;开展油气设施安全防护以及大型储安全评估技术研究;开展滨海条件下油气设备腐蚀机制及防腐技术研究3)围绕北部湾海洋牧场建设,开展海洋牧场构造物设计、养殖环境相关物理、化学指标监测、远程数据传输网络、数据分析、远程无人养殖系统等技术的研究;4)围绕北部湾港口航道建设及物流运输等需求,开展自动化港口机械装备设计技术、复杂海况下地质勘察装备等研究。

关闭